今年11月8日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开始。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也亦之。”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
从中医角度说,冬藏正是“封藏人体精微营养物质”的过程,人们将进食的营养物质封存于体内,待第二年开春时,便有了足够强壮的身体底子,则会精神抖擞,不易生病。
咸宁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陈敏,从起居、情志、运动、饮食调养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了冬季养生要点。
起居调养——
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
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昼夜规律相符,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
《黄帝内经》记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立冬以后,天黑得早,尽量早睡晚起,使人体的生物节律与自然节律相一致,达到天人合一,这样更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进入冬季,夜卧一般建议在晚上10点之前,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早晨尽量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
此外,“寒”是冬季的特点,固护阳气在冬季十分重要。寒伤阳气,头是诸阳之位,易受寒侵,戴好帽子、口罩就显得十分重要,还需视情况调整衣着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精神调养——
心情舒畅 乐观积极
冬季到来,阳光减少,天气阴郁寒冷,万物凋零,人的心情就像阴郁天气一样,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低落。
不良情绪会引起身体的一系列反应,甚至导致疾病。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是调节冬季心情的关键。
建议保持心情舒畅,恬淡安静、寡欲少求,遇事不要过分急躁。通过与亲朋好友交流、娱乐活动等方式增加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
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心灵寄托的活动,如跳舞、弹琴、画画、书法,或通过晒太阳、听音乐、养花等方式,帮助我们释放负面情绪,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运动调养——
注意热身 循序渐进
适时锻炼可增强身体抵抗力。立冬后,早晨运动时间最好在阳光出现以后,冬天是一个人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时候,不适宜过于剧烈的运动。
冬季运动要注意做好热身运动。在冬季,人肌肉和韧带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韧带的伸展度较低。如此一来,如果不充分做好热身运动,就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问题。
冬季运动应该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冬季运动要选择动作幅度较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这是因为冬季气候寒冷,爆发性的无氧运动容易引起身体不适。
年轻人可以选择跑步等高强度的有氧运动,这样可以消耗更多热量,锻炼的时间应该比春夏季多出10~15分钟。
中年人可选择快走、慢跑、爬楼梯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中年人身体一般处于下降趋势,不要因为忙于工作就放弃健身,否则冬天就是一个“藏病”的季节。
饮食调养——
多食鲜味 滋补益肾
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以适量多吃鲜味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蜇等,鲜味入肾具有补益阴血的作用,还可以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很好御寒。
同时也可以遵循药食同源的原则进行滋补,如具有补益气血、滋阴生津、养肝明目功效的“黄芪党参枸杞乌鸡汤”,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养血安神功效的“黄芪党参红枣排骨汤”,都适合进补。
天冷的时候,适量增加蛋白质、脂肪的摄入,对御寒很有好处。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增大,而蛋氨酸可提供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
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丰富的食物,如板栗、葵花籽、黑豆、黑米等。同时要适当增加脂肪的摄入(慢性病患者除外),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如羊肉、牛肉、鸡肉、虾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多,御寒效果好。
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中含芳香性挥发油,它们都属于辛辣食品,冬天适量食用一些,不仅可以增进食欲,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御寒能力。
(记者 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