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是第八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预防疾病致残 共享健康生活”。如何做好残疾早期干预?记者为您解答。
残疾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肢体缺失或行动不便,许多残疾是外表难以察觉的,如听力障碍、视觉障碍、智力发育迟缓和心理疾病等。这些“隐形残疾”同样会对残疾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而造成残疾的原因,也远不止事故一项,还包括遗传疾病、慢性病、传染病、环境污染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多种因素。通过科学普及和实施早期干预,我们可以有效减少致残的风险,帮助更多的人拥有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什么是残疾预防
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
目前国际和我国对残疾都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第一级预防是有效预防疾病和致残性伤害的发生,即让人们不得病,不受到伤害。需要通过免疫接种、咨询及指导、预防性保健、选择健康生活方式、重视合理行为及精神卫生、安全防护等措施得以实现。
第二级预防是防止疾病和伤害导致残疾,即一旦患病,也不要导致残疾。需要通过早期筛查、定期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等措施得以实现。
第三级预防是防止残疾发生后出现更严重的残障,即就算残疾了,也要想方设法不要造成障碍或减轻障碍。需要通过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康复咨询,支持性医疗及适当护理等措施得以实现。
婚前和孕前保障
很多残疾,是遗传及孕早期营养等因素造成的,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就能及早干预生下健康的宝宝,或是及时终止妊娠。因此,想要孩子的夫妇,可以多了解一下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等公共卫生服务。婚前和孕前的科学指导不仅能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还能从源头上预防未来可能导致的残疾问题,而这同时也是在为家庭减轻潜在的负担。
产前筛查和早期筛查
孕妇产前筛查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常见染色体和严重胎儿结构畸形的筛查。因此,孕妇应尽可能做到规律产检,如有问题能及早发现。此外,还要注意做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遗传代谢病和听力筛查,逐步扩大筛查范围,推进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升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以有效减少儿童时期的致残性疾病。
慢性病防控
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众多,其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残疾,如因糖尿病足导致截肢、因脑卒中导致偏瘫等。因此,需要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通过全民健身行动和家庭医生服务,规范管理慢性病患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在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和干预,如脑卒中等,旨在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残疾风险,确保更多人群享有健康生活。
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
残疾不只有身体方面的,心理方面也会有残疾问题。构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服务和个体危机干预。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致残性精神疾病的筛查和治疗,推动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规范管理和救治。通过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心理援助服务的普及,减少精神疾病导致的残疾,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
部分传染病和地方病也可能导致残疾,因此需要继续维持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疫苗接种率的高水平,确保传染病的有效防控。落实《疫苗管理法》,保障疫苗使用安全。加强地方病的全覆盖监测,持续消除重大地方病如碘缺乏病的流行,防止地方病引发的残疾问题,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职业病防控
部分职业病风险因素较多,可能导致残疾,需加强职业健康监管体系,落实防尘、防毒、防噪声、防辐射等措施,减少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特别是针对高风险职业从业者,加强劳动保护,避免接触有毒有害因素,预防严重致残的职业病。通过对职业病患者的救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病引起的残疾风险。
道路交通和生产安全管理
很多残疾,来自交通事故或生产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加强道路交通和生产安全的监督管理,排查重大事故隐患,改善工矿行业的劳动条件,减少工伤致残。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安全保障,严厉查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确保运输安全。同时,加强交通事故伤者的救援和救治网络建设,减少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残疾,提升交通安全意识。
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防控
儿童和老年人自理能力相对不足,比起健康成人更可能发生危险甚至致残,针对儿童和老年人群体,开展伤害综合干预和安全教育。推广儿童安全座椅,建设老年友好环境,改造居住环境,防止老年人跌倒。通过提高救援和救治水平,降低儿童伤害和老年人跌倒等所致的残疾风险。加强社会各界对儿童和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关注,创建一个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记者 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