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6个“全民健身日”,也迎来我国第2个“体育宣传周”,主题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为了引导群众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的自觉行动中来,8月7日晚,咸宁市第十六届“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正式启动,共带来22项体育赛事活动,点燃广大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在特殊时节锻炼保养身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伏天”运动健身有什么好处?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正确补水补液?记者为您揭晓。
“三伏天”运动健身有什么好处?
夏天锻炼有利于加强身体代谢,对改善糖脂代谢都是有帮助的,而且效果确实比冬天要好。另外,夏天锻炼受伤的发生几率会比较低。这两点都跟人的体温有关系。
夏天温度高,容易出现一些中暑的问题,或者严重的热休克,但是如果把防护措施都做好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锻炼,温度对身体和运动是利好的条件。
冬天手脚冰凉的状态下,人身体的核心温度在36到37度左右,但是人体四肢温度会受到周围温度的影响,甚至会低于核心温度。
在这种状态下,肌肉变得松散无力,筋膜变得僵硬、紧绷,关节也比较僵硬,所以在冬天人会感觉到不想运动。
夏天正好相反,当温度升高之后,冬天和夏天手脚肢体肌肉温度能差到7、8度甚至10度,有研究报道运动之后肌肉温度能达到40度。
在这种高温状态下,我们的肌肉结实有力,韧带柔软富有弹性,此时人就特别想运动,所以天热的时候就会有运动的欲望。
另外,身体体温每升高一度,代谢酶活性、神经活性、代谢活性会提高10%-20%。 而身体当中大部分的脂肪和糖都是由肌肉代谢,当肌肉具有活性的时候,脂肪和糖的代谢速度明显加快,所以夏天减脂降糖,效果会更好。
另外,夏天稍微一热身或者不怎么热身,肌肉也是有力的,韧带也是软的,运动起来就不太容易受伤。
因此,夏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的确是很好的运动健身季节,希望大家借着这个机会多进行科学运动,大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伏天”运动健身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运动对身体有很多的好处,但是运动要讲科学,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虽然已经立秋,但是天气依然炎热,这个时候最需要重视的就是避免因脱水造成中暑和热休克等严重问题。
到了暑假,家长带孩子外出旅游,在炎热天气下长时间行走,运动爱好者、健身爱好者们在炎热天气下进行户外健身锻炼,都会面临体温容易升高的问题,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下,补水补得少,体温升高会更快。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天气炎热,第二是运动时会生产热量。人在体温升高的时候会通过排汗的方式来降温,排汗排到一定程度,血容量下降,身体会形成自我保护机制,这时体温就会有点控制不住了,如果还在持续运动就会出现危险。
人的大脑对于体温过高特别敏感,小孩体温过高会产生惊厥、抽搐等问题,成年人也会因为体温过高产生头晕、眼花、幻觉,甚至休克等症状。
体温一旦太高,不仅会对神经带来不良影响,脱水之后还会增加心脏负担,产生心慌、胸闷、心肌缺血或心率失常等症状,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不提倡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而让他们在烈日下长时间运动。专家建议,在暑天运动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运动或者行走,最好是选择阴凉的地方,这样有利于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第二,注意补水补液。出汗是最有效的降低体温的方式,出汗过多容易导致身体脱水,出现电解质紊乱,因此及时补水补液非常重要。
第三,及时迅速降温。如果出现中暑或休克的情况,或者出现有一些前兆,比如燥热、胸闷等,应及时进行物理降温。除了补水补液,还可以往头上浇冷水,或者将冰袋放到颈部,这样能快速降低头部温度,缓解不适感,降低大脑温度。
“三伏天”运动健身如何正确补水补液?
夏天运动健身补水补液需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 选对饮料。我们说补水补液,是指的天然可以饮用的淡水。这些水适合于一些低强度运动,或者时间不太长、出汗量不是很大的运动。补液是指在水里额外添加一些矿物质、电解质、维生素,或者糖,配置出来的运动饮料,这些主要是在运动时间比较长、出汗量比较大的情况下补充。
第二, 在合适的时间喝水。这个合适时间包括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如果锻炼身体时出汗量比较大,出汗的速度比较快,那么从运动前就要开始少量多次去喝水或者喝饮料。关于补水的时间,通常要求每10分钟左右喝100毫升到150毫升的饮料或者水,差不多两口到三口,这样的补水量,就基本上能够达到补水补液要求。
第三,判断补水补液够不够。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尿液的颜色,如果尿液的颜色是无色的或者淡黄色,说明我们身体的水合状况是良好的,不缺水,这对心脏和大脑都有利。如果说尿液颜色偏深,深黄色,甚至极端状况下会有一些棕色,说明身体严重脱水,会造成疲劳以及大脑或者心血管方面的风险。
另外,还可以掌握一些原则。尽量不要让自己口渴,提前喝、少量多次喝,保持自己不口渴,身体脱水量不超过体重的2%,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身体才能够保持正常的生理代谢。
(记者 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