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涝灾害后,可能会发生哪些健康安全隐患?6月23日,市疾控中心发布信息,从饮水、饮食、环境卫生、家庭清洁等方面提示广大市民注意加强防范。
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洪涝灾害后,重点做好肠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以及其他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等)等传染病的防控。
饮用水安全 ——
三“不”三“要”
三“不”:不喝生水,尽量喝烧开的水、未被污染的瓶装水、净化设备现场制备或送来的桶装水;不用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不用被水淹或损坏的水井的水,需等修复、清掏及消毒后再使用。
三“要”:要经常消毒缸、桶、盆等,消毒后用干净的水冲洗。要及时清除水源地周边及上游的污泥、垃圾、动物粪便、动物死尸等污染源,尤其要做好厕所等关键部位的清洁卫生。要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不随地大小便,及时清理居室周边的雨水、垃圾。
饮食安全 ——
牢记五“不”
不吃受潮、霉变、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
不进食未洗净的生瓜果蔬菜、未煮熟的贝类等海(水)产品。
不吃淹死、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水产品。
不共用水杯及餐具等用具,注意餐、饮具的清洗消毒。
不自行采食野生植物及菌类。
自身健康 ——
做好个人防护
勤洗手。准备食物、哺乳前、饭前便后、接触动物或动物尸体后、接触垃圾后、处理伤口前后等情况下,均需要洗手。洗手时,最好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并及时擦干。
避免接触未经消毒的洪水。禁止在自然水体中游泳、戏水、洗手、洗衣等。注意伤口护理,避免共用毛巾、洗脸盆等个人卫生用品。
加强个人健康监测。如果出现腹泻、呕吐、发烧、皮疹或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环境卫生、家庭清洁 ——
及时消毒
清洁消毒前要做好个人防护,需配备的防护装备包括口罩、一次性使用手套、工作衣和绝缘塑胶靴。
一方面及时清积水。洪水过后尽快清除积水,如地下室的水积存较多,需根据情况分批次抽出。如积水表面有石油类物质,需联系专业人员将其去除后再清理积水。
另一方面做好全面消毒。对被洪水淹没过的场所进行彻底清污后,物体表面、墙壁、地面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拭相关物体表面,并打开门窗对该场所进行通风换气。
在生活用水处理方面,先打开水龙头,放出管道内滞留水,直到水无色无味,再将热水器水温升高到60℃以上,打开水龙头放出直流水,持续1个小时,彻底消除管道内的污染。
餐、饮具消毒方面,清洗过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
遇到动物尸体,需送至指定地点进行集中处置。同时应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防蝇防鼠灭蚊工作。
被洪水浸泡过,未开封的饮料能喝吗?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所有被洪水泡过的东西都是“危险分子”,就连未开封的瓶装水都不能喝。
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提醒,洪水接触过的一切食物都应该放弃。之前有实验显示,将未开封的饮料放入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打开发现,瓶口螺纹处有被墨水污染的痕迹,这种现象被称为毛细现象。
此外,洪水或暴雨过程中,被冲走的饮料瓶如遭到撞击或者浸泡后,瓶身可能会变形,外界微生物很容易进入瓶中。
雨水或洪水当中也有许多混合体,例如粪便、泥沙、细菌等,盲目饮用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千万不要饮用或者售卖被洪水浸泡过的饮料。
还有露营外出游玩,想在小溪山泉里冰镇饮料的话,也要注意不要让水没过瓶盖。
链接:
什么是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又称毛细管作用),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当含有细微缝隙的物体与液体接触时,在浸润情况下液体沿缝隙上升或渗入,在不浸润情况下液体沿缝隙下降的现象。
在浸润情况下,缝隙越细,液体上升越高。就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的内侧因为内聚力以及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向上升。
越细的毛细管吸水所受的气压影响越不明显,所以越细的毛细管在垂直于水面的情况下吸水程度越强。
(记者 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