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变大,不少孩子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让许多家长感到焦虑,这种病毒尤其“偏爱”婴幼儿和儿童。孩子秋季腹泻如何防治?儿科专家为家长们支招。
秋季腹泻的症状
专家介绍,秋季腹泻是一种在秋冬季高发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它的主要元凶是轮状病毒,因此也被称为“轮状病毒肠炎”,5岁以下的婴幼儿容易中招,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宝宝。其主要特点是起病急、传染性强,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轻症,潜伏期24至48小时,不发热,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如黄水样、蛋花样;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数在3至8天,平均5天左右痊愈。
重症,发病突然,也可由轻症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如果脱水严重未积极治疗可引起死亡。
家庭护理与治疗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拉肚子,第一反应就是吃止泻药。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对于轮状病毒等病毒性腹泻,止泻药可能反而会让病毒留在肠内,加重病情。
真正治疗核心是预防和纠正脱水,继续提供营养支持和对症护理。
首先,补液是第一要务,首选“口服补液盐”,谨遵医嘱服用。
其次,营养要跟上。注意不要禁食,禁食会让孩子缺乏营养,难以恢复。应继续喂养,但可适当调整。
再次,对症护理要细心。频繁腹泻极易引起“红屁股”。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用柔软的棉布轻轻拍干(勿擦),并涂上护臀膏隔离刺激。
何时必须去看医生?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请立即就医:腹泻剧烈,次数频繁或量很大,持续呕吐,无法口服任何液体;出现明显脱水体征(如超过6小时无尿、哭无泪、眼窝凹陷、精神差);大便带血或呈粘液状;高热不退;孩子出现惊厥(抽搐)行为。
秋季腹泻的预防
接种疫苗。预防轮状病毒腹泻经济、有效的手段是“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接种。
把好“手口关”。培养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不能代替洗手,平时家长处理完孩子的粪便后,也应及时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去公共场所时,要勤戴口罩,避免人群聚集。
注意饮食卫生。营养均衡,确保摄入干净新鲜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避免给孩子食用生冷,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海鲜类;餐具应定期消毒,专人专用。
保持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孩子可能会接触的物品和活动的区域进行消毒,尤其是床、毛巾、玩具等经常会接触到的物品。
注意腹部保暖。秋季气候渐渐转凉,寒冷会加剧肠蠕动,加重患儿腹泻。家长要注意做好宝宝的腹部保暖,及时添加衣被。
避免接触感染者。秋季腹泻具有传染性,如家人或其他孩子患病,要避免密切接触,做好隔离和消毒。
(记者 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