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
“春捂”是指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为什么要“春捂”呢?“春捂”应该怎么“捂”?“春捂”的原则是什么?记者带您了解。
为什么要“春捂”?
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而人们的肌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因此,“春捂”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春捂,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处。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
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春捂”应该怎么“捂”?
“春捂”要护好哪里?“春捂”要“捂”到什么时候?为什么饮食上也要“春捂”?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干舌燥,身体也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不必急着减衣。
如果觉得“捂”后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反而容易受风着凉。
春捂并不是简单的“多穿衣服”,“捂”的位置也很重要。
颈项部。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是容易中风邪的地方。保护好颈项部,可以避免风邪侵袭,建议根据温度戴好围巾、帽子。
腹部。主要是捂肚脐,肚脐又叫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
膝足部。都说“寒从脚下生”,所以膝足部的保暖也尤为重要,春捂穿衣可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秋裤先别着急脱。
“春捂”的原则是什么?
“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
说到“春捂”,专家通常推荐“815”原则——当昼夜温差大于8℃以上时,需要“捂”;当气温连续几天保持在15℃以上时,就不需要“捂”了。
春捂的原则更多适用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
对于青壮年,尤其是体质偏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春捂就不一定适合了。
春季适宜进食一些辛温升散的食品,如豆豉、韭菜、葱、香菜等。
除了衣着方面,饮食上的“春捂”也很重要,建议进食一些辛温升散的食品,如豆豉、韭菜、葱、香菜等。
生冷之物应少食,早春饮茶应饮用一些性质温和的茶类,如红茶和黑茶,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记者 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