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四明,男,1964年出生,通城县塘湖镇润田村卫生室负责人。润田村,是通城县最偏远的一个乡村,距县城40来公里,镇卫生院十多公里,山峦起伏,路途崎岖,是一个省级贫困村。
烂泥路,石板岭,谱写着山区人们的汗和泪。缺医少药,因病至贫,因贫至病,困绕着我的父老乡亲。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1980年高中毕业的我,拒绝了叔父的厚爱,违背了父母的心愿,毅然放弃了到县城工作,回到了家乡当了一名“赤脚医生”。一晃三十二年,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当好一名医生,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也要有精良的医疗技术水平,32年来,我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与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几十年来,看书学习成了我唯一的爱好,每年都要花一千多元钱订阅报刊杂志和书籍。
作为一名乡医,服务的对象是老百姓,在医疗方面,以“便. 简. 廉”为原则。可口服药能解决的,决不注射用药,可肌注能解决的,决不静脉注射。记得有一位患者汪国忠,疲乏无力,精神萎靡,下肢水肿,在县医院做检查花去几百元钱,还没查出结果。我通过询问,他在一个月前,有过钩虫感染史,只花了2元钱的肠虫清就彻底痊愈了。患者连夸:“真神!” 使我终生难忘的两起群体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事件,抢救成功,挽救了九条生命,至今想起汗颜。那是80年代,我刚从通城卫校毕业回来,农户王金山的家人误将甲胺磷拌米用来毒鼠的米来做饭,餐后一家五口人全部中毒,生命危危,万分危急。本应转院抢救治疗,然而在当时,我村连公路都不通,靠人力运送,到县医院需几个小时。怎么办?时间就是生命,只好就地抢救,没有床铺,就腾出自己的床铺,几天几夜,我就穿梭在病人中间,没有上床睡过觉,经过我的努力,精心的治疗,全部转危为安。同年,九组廖祖圣一家四人,因误食了伴有甲胺磷的豆角菜中毒,在我的极时抢救下,也全部脱离了危险。通过这两起中毒事件,患者感激万分,口口声声:“你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群众也赞不绝口:“没有皮医师,两个家庭全部毁灭了”。村干部也高度重视:卫生室在当地举足轻重,是老百姓健康的“守护神”。 对于那些长年患者和贫困患者,我怀着同情心,为他们提供免费服务。例如16组患者黄望梅,于1999年患糖尿病,每天必须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十几年来,都是我免费给她注射,没有收她一分钱。她也深受感动,深情的说:“没有你的帮助,我也活不到今天啊!”还有18组张双贵;是一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生活全靠国家照顾,每当患病,是我给他免费治疗。 从事乡村医生以来,翻山越岭,走遍了全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儿童从呱呱啼地开始,就为他(她)们做好了登记,什么时候打乙肝、什么时候服糖丸等等,都一一记录在册。几十年来已接种了两代人,行程几万公里。从防治头癣、疟疾、非典、禽流感,到“冷链”运转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我都是冲锋在前,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和任务。事实证明:我村自90年代以来,没有一类头癣、疟疾和小儿麻痹等患者出现。
与时俱进,适应形势。我作为润田村卫生室负责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得到了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于2007年元月将闲置的村小学改建,自垫资金三万余元,组建了一个崭新的村卫生室。经市卫生局评审,于2010年十二月被评为“湖北省示范村卫生室”。 几十年来,由于职业的特殊,没有一个节假日,风里来、雨里去。不知有多少次从睡梦中被唤醒,也无法计算出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然而,我没有后悔,感到无比自豪,我的执着追求,赢得了老百姓的信赖和好评,也取得了些许成绩:
2003年,被县卫生局评为“全县先进单位”;
2004年,被县卫生局授予“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
2008年,被县卫生局评为“先进单位”;
2010年,被镇卫生院评为“优秀村卫生室负责人”;
2010年,被市卫生局评为“十佳乡村医生”;
多次被塘湖镇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以上所取得的成绩,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但与其它同道相比还差很远,我必须尽职尽责,加倍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 |